政策背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
政策背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时代推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青海国家高新区作为兰州-西宁城市群的三大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和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挑战。本项目在技术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在对高新区发展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基于GIS平台的存量空间资源精细化配置和基于三维空间分析的全域精细化管控,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科学研判,规划方案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好评。本文基于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实践与探索,总结经验,希望为面向区域的高新区转型发展以及存量空间规划提供借鉴。02规划范围与特点青海高新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北部河谷地带,面积23.5平方公里,北接大通县,南临城西区,与西宁市老城相距仅7公里,是西宁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高新区区位条件青海高新区于2010年获批成立,以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是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提出和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面临新的态势。青海高新区需要探寻一条实现自身的发展升级、融入城市和区域格局、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更大带动作用的新路径。03三大现实落差青海高新区是青藏高原上科教、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集聚了青藏高原上约7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青海大学等约43%的大专院校,青海省自然博物馆、藏医药博物馆等4大博物馆也位于高新区范围内。但高新区所具备的这些优势资源尚未发挥出应其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VS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承担了引领区域发展的责任重大,但目前高新区仍延续传统工业园的发展模式,整体实力还远未达到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要求,对青藏高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尚未发挥。 青海高新区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优势资源集聚,发展需求旺盛VS区域协调不足,空间资源低效利用。高新区所在的北部川谷拥有西宁市面积最大的北川河湿地公园,以及北川省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北川河核心区等重要功能区,优势资源集聚、发展需求旺盛。但川谷内双创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川谷整体空间资源缺乏统筹。同时,高新区规划范围内现状以低效存量用地为主,建成区占比已经高达75%,可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不明。 西宁市北部川谷现状空间关系典型的高原河谷走廊,山水环境优美VS城市管理粗放、建设品质不高。高新区所处北部川谷“山水傍城”特色明显,西依大酉山,东临北川河,三沟一渠贯城而过。但由于长期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现状生活配套设施短缺,交通连通性弱,山水资源利用不足,整体建设品质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青海高新区现状三维空间分析04创新与特色在全面落实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新时期,如何转变发展思路,重新认识自身使命,合理盘活和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实施精细化管控与智慧化治理,是决定高新区能否真正发挥国家级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本次规划的难点。因此本项目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从发展路径到空间配置再到城市治理,层层落实和响应,进行了三方面的创新探索。创新点之一:基于区域视角探索功能提升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从“孤立发展”到“区域协同”的转变通过从国家、区域、市域以及高新区自身多个视角,重新认识高新区时代使命与责任,提出三大举措。首先,提出争创青藏高原战略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试验区的设想,以国家支持的试验区推进青藏高原相关科研创新资源向青高新区汇聚,在生态监控、科学考察、矿产综合利用、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吸引创新企业落户,辐射激发高原活力。其次,提出打造立足于青藏高原、辐射青海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科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以创新为核心,应对青藏高原地域特色产业诉求,充分利用冷凉气候、盐湖等矿产资源,将大数据、科技服务两大产业纳入高新区主导产业体系,并提出应对“需求侧”的招商企业意向和拟申请政策。第三,主动将空间研究范围拓展到至整个北部川谷,以北川河为脉,优化整体功能布局,共同建设北川河科技生态走廊,引导科研、文化、网络等高附加值产业门类向高新区聚集,同步将生产制造、材料、仓储物流等生产环节适度向北川工业园转移,释放川谷开敞空间,构建川谷协同创新新范式。 协同建设北川河科技生态走廊创新点之二:探索存量用地精细化更新与空间资源提质增效,实现从“粗放发展”到“提质增效”的转变基于gis平台,构建高新区存量空间盘点的框架。在用地权属盘点的基础上,综合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税收、出让土地情况以及天眼查等一系列数据,对全域每块用地进行多因子评价,分为适宜进行腾退的、易利用、可征收和应保留四类,进一步对企业数据进行梳理,精准识别出有条件更新地块,落图落表。 青海高新区存量空间盘点框架在此基础上,强化区域山水格局的链接,以北川河为脉,以滨水空间、绿地系统实现“引水、引绿入城”,形成高新区总体空间框架。在有限的可利用空间范围内寻求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的解决方案,一是重点保障战略定位落位空间,布局科技服务、创新等产业空间;二是保障高品质生活需求的空间落实,基于对未来人群构成分析和设施需求分析,精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公园绿地等设施,营造服务多元人群的高品质产城融合城区。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内外交通连通性,构建三圈一街坊的生活圈,打造核心景观和功能节点,以环境营造激活土地资源价值,整体形成更加完善和均衡的城市用地布局。同时,结合规划方案和企业实际诉求因地施策,对存量用地开发建设提出功能调整、设施织补、产业升级、规划调整、拆除重建等5种更新模式,引导存量用地开发建设。创新点之三:探索基于山水资源本底的精细化管控与智慧化治理,实现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转变一是利用高程分析、GIS视廊分析、3D建模等手段,对高新区三维空间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形、山水、文化等要素,提出“依水望山”视廊和天际线、慢行绿道和重要节点设计管控要求,并根据用地属性和风貌分区,对每个地块制定差异化开发强度管控措施,实施全域自然文化空间格局精细化管控。 青海高新区整体城市设计管控二是强化重点地段的三维空间管控,实施精细化景观风貌导引,通过建立三维建筑空间模型,对建筑立面形式、景观塑造等提出设计要求,凸显标志性建筑。 智慧半岛风貌管控引导三是策划“一条创新驱动环、一座智慧半岛、一个中央公园服务核心”三大亮点项目,整体塑造“轩窗倚水望山屏”的川谷城市新风貌。 智慧半岛城市设计效果图四是将智慧新区、科技新区理念引入应用,例如在相对独立的半岛区域设置试验区,开展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等试验探索工作,发挥高新区先试先行作用。 智慧半岛智慧交通系统本次规划探索存量更新视角下,“宏观战略+跨区统筹+存量更新优化+三维空间精细化管控”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框架,保证规划方案既有宏观战略导向,又能落地实施。05规划实施情况本项目通过科学研判和统筹协调,迅速与各级领导达成共识,为省、市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规划发挥分区规划上下衔接的作用,持续对接、支撑西宁市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高新区控规编制打下良好基础,并指导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现代服务大厦、藏医药研究院等多个重大项目的选址建设工作。此外,规划团队已经与当地政府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正在持续提供在地咨询服务,为规划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为第一厂房网用户自行转发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7个重大项目云签约 总投资近50亿元
楼市新闻|2022-10-21
楼市新闻|2022-10-10
楼市新闻|2022-08-04